搜索

您的关键词

医疗卫生

您的位置 : 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 正文

负责本公众号的总运营已经两年了,我一直是在排版审核管理别人写下的文字,想来已经很久未曾自己提笔了。按照惯例,这应该是参加活动后的一篇通讯稿,但作为此次“从中医经典到临床”优秀中医学子暑期班的一名学习者,我对于深有感触的经历一直有写下自我思考感悟的习惯,便不舍得将这篇文章流于普通的“流水账”,也感谢尹周安老师对我一直采取“放养”的信任态度,故有机会将自己此行经历的一些思考与成长与读者们共同分享。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其“道之所生”也是源于天地自然变化的“候之所始”。即五行学说是在阴阳学说形成的同时,古人总结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燥)、冬寒的气候运转变化的规律和与之相应的春生、夏长、长夏花、秋收、冬藏的物候变化的规律抽象升华而形成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天体的不断运动造就了天地阴阳的不断变化,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往来运转和风、热、暑、湿、燥、寒的偏盛偏衰。万物的成败生死,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在的本质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气候条件,正如《素问》所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悬,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外在条件,没有六气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万物的生化,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人还发现,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具有一个自稳调节的规律,自然界万物感六气而生化,亦同样随六气的盛衰而盛衰,与天地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为了探索自然界中万物的生化规律,古人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物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升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之“道”,是自天地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归纳抽象而来的,亦即《五运行大论》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1.木、火、土、金、水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长于其他三季,夏季的后半至入秋之前正值梅雨季节,古人将此雨湿偏盛的季节称之为“长夏”。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热之时而长大繁茂,长夏雨湿之时而变化结实,秋燥之时而收敛凋零,冬寒之时而闭藏。古人把这种气候变化规律和与之相关联的物候变化规律加以总结,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比类抽象,便升华形成了五行学说。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和物候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以木升发条达的特性来代言春风的温暖和万物多于此时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气的炎热和万物多于此时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气的湿润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茎变化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的凉燥肃杀和万物多于此时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性为寒和其不论流于何处必即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的寒冷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即《尚书?洪范》所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之所以用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名词来代言五时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是因为“木”性温,其气上扬,为植物类的代表,而植物都是在春天生发而成长,故“木”字最能反映春天的温和万物之于此时的生;“火”性热而明亮,其势炎上,故“火”字最能反映夏天光照的充足、气候的炎热和万物之于此时的盛长;“土”性敦厚而湿润,为变化之母,万物入土即产生变化,故“土”字最能反映长夏季节雨量集中的湿润和万物之于此时的变化;“金”之质地致密而重,其性凉燥而下沉,故“金”字最能反映秋季气候的凉燥、自然之气的沉降和万物之于此时的收敛;“水”性寒且具有自然而然渗于地下或浸润到其他物体之中的特性,故“水”字最能反映冬季的寒冷和万物之于此时的闭藏。


显而易见,《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就在于告诫人们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这五种物质,而分别是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的同位语,只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年中五个时段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分别代表了其所言喻的春气温暖、夏气炎热、长夏湿润、秋气凉燥、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之于五时所表现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化特点。那种仅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五种物质,认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是对五行学说的曲解。


2.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既然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气候变化特点和万物生化特点的抽象,而一年的气候是由春而夏而长夏而秋而冬循环往复,没有春天的温,就没有夏天的热;没有夏天的热,就没有长夏的湿;没有长夏的湿,就没有秋天的燥;没有秋天的燥,就没有冬天的寒;没有冬天的寒,就没有春天的温。万物的生化也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而生生不息,冬天的藏,孕育着春天的生;春天的生,是夏天盛长的先决条件;夏天的长,是长夏化的基础;有长夏的化,才有秋天的收;有秋天的收,才有冬天的藏。把这个规律以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自然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了。显而易见,五行相生的规律就是古代思想家对五时气候和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3.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正常制胜规律的抽象
古人发现,气候的变化,不仅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的运转规律,而且六气之间还具有一个互相制胜以维持气候变化相对平衡的自稳调节规律。六气若有偏胜,则必有制胜之气来制约之,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有胜则复”。风气偏胜之后,必然气候干燥,即所谓“燥气来复”;燥气偏胜之后,必然气温升高,即所谓“热气来复”;热气偏胜之后,必然要有寒凉之气来制约之,即所谓“寒气来复”;寒气来制约热气,冷热气团交替,大多化云降雨,气候转湿,即所谓“湿气来复”;雨湿来后,气温降低,必然造成地域温差,则势必因空气的流动而形成风,即所谓“风气来复”。若某种气候只胜不复,则亢而为害。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就是在这种有胜有复的自稳调节中维持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也正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动态平衡,才保证了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古人把这种六气相胜的自然变化规律结合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就形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规律。可以说,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相克规律是古人对自然气候正常制胜规律的抽象。


4.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相胜规律的抽象
古人还发现,六气在互为胜复的运转过程中,不仅有正常的自稳调节,还有异常的气候灾变,若一气偏盛太过,不仅可以制约其所胜之气使之更加不及,而且还可以制约其所不胜之气使之偏衰,若一气偏衰太过,则其所不胜之气和所胜之气均可亢烈为害。无论是不及还是太过,又均都影响自然界万物的生化而产生相应的偏盛偏衰。对此类自然气候异常制胜的情况,《素问》的七篇大论做了详尽的讨论,足见古人对这一特点的观察之细和重视之至。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古代思想家把这种过度制约其所胜之气的异常现象称之为“乘”,把反过来制约其所不胜之气的现象称之为“侮”,从而抽象提出了“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的五行乘


5.事物的五行归类,是根据事物与五时和六气盛衰的紧密联系而划分的
为了解释自然界万物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互关联的规律,古人根据万物的盛衰变化与春、夏、长夏、秋、冬和六气盛衰的对应关系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了五行的分类。具体如下:


东方气候相对偏温,与春天相类;南方气候相对偏热,与夏天相类;中央气候相对偏湿,与长夏相类;西方气候相对偏凉偏燥,与秋天相类;北方气候相对偏寒,与冬天相类。据此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中央归属于土,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寒。


根据春天气候温暖,万物生发,自然一片青绿,便将青色归属于木;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为一年中光照最充足、最明亮的季节,便将类于火光和太阳之色的红色归属于火;长夏万物多由禾茎化为秀实,由绿而渐变为黄,便将黄色归属于土;秋季气候凉燥清肃,万物凋零,霜降时下,地色变白,便将白色归属于金;万物多于夜间黑暗之时伏藏,白天明亮之时动作,于冬季寒冷之时伏藏,而冬季是一年中昼短夜长、光照最弱、相对最暗的季节,便将黑色归属于水。并进而根据颜色分类,将青色之物皆归属于木,将红色之物皆归属于火,将黄色之物皆归属于土,将白色之物皆归属于金,将黑色之物皆归属于水。


根据万物的生化与地理方位和风、热、湿、燥、寒的相互关系,将茂盛于东方的或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木类,将茂盛于南方的或于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火类,将茂盛于中央的或于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土类,将茂盛于西方的或于凉燥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金类,将茂盛于北方的或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水类。


6.五行互藏是对五时气候各有五方之异、又各有五气盛衰之特点的抽象总结
每年的气候虽然都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但由于地势的原因,每一时的气候又各有其五方的差异,东方偏温,南方偏热,中央偏湿,西方偏凉偏燥,北方偏寒。同时,由于天地的不断运动感召,即便是同一地域同一季节,也各有风、热、湿、燥、寒的偏盛偏衰。即,无论是属木的春天,还是属火的夏天、属土的长夏、属金的秋天、属水的冬天,既各有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之地理性气候的差异,又各有或偏温(木)、或偏热(火)、或偏湿(土)、或偏凉偏燥(金)、或偏寒(水)六气盛衰的不同,并且任何地域任何季节的气候,又都是在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互为胜复、互相制约的自稳调节作用下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显而易见,五行互藏的认识就是古人对上述自然规律归纳抽象而提出来的。


可以看出,经过漫长的思索,阴阳终于被人们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它是古代哲学家对大自然变化规律进行高度抽象和升华后而形成的用以解释自然和研究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是在总结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万物生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联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形成的,形成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一种世界观、一种学说。它的形成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它继承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古人从天体运动、天地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以自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维模式。以自然之理来探讨处于自然界之中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模式,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方法。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中所揭示的人体是一个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人体小系统又与天地大系统服从于同一规律。从天地人一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观点的科学性,随着现代生物钟学说、生物全息规律、系统论的发现和医学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发现而逐渐被证实,而且其所倡导的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论治的诊断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论文发表


相关热词 :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上一篇 : 儿科护理论文如何写容易发表。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延伸阅读

中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一般要多少字?

有关秦远红的书籍?

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学中医有前途么?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