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昆虫的世代及年生活史对预警提示病虫害发生,防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举例来说,比如螟虫,如二化螟、三化螟的世代和生活史,它们的若虫到成蛾都是有规律可循,依据其发育规律,可以进行针对性预防。国家农业局每年有害昆虫都会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指导农业防治。
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生物资源,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及布局等,保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化,通过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和综合防治技术,尽可能减少外部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人为建立起综合控害体系,保护农作物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举,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与保护有益生物兼顾,从而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作物产量持续达到最高、质量达到最好、生态环境持续稳定的可持续农业生产。
第一节 农业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 农业植物病害及其种类
导致植物形成病害的原因总称为病原,根据病原的性质不同,植物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两大类。
非传染性病害又称非寄生性病害或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营养不良、有毒物质污染等因素引起,此类病害互相不传染。一般情况下,当致病因素消失后病害就不再发展。
传染性病害又称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是由寄生物引起的病害,由于寄生物可以繁殖、传播。因此,此类病害能不断积累、蔓延,危害性很大。依靠其他生物生存的生物称之为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为寄生引起植物病害的寄生物成为病原物,寄生物为菌类的成为病原菌。传染性病害按病原种类不同,又分为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放线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害,其中真菌病害占植物病害的80%以上。
二、 农业植物病害的主要症状
非传染性病害的症状主要有:使农业植物变色、坏死、凋萎、畸形等,如土壤干旱引起的叶片变、变红,叶尖、叶缘焦枯严重时引起落花落果。全株枯萎而死,涝害引起的叶片发黄落果、烂根等,低温遭受的冻害引起的沤根、坏死等,高温引起的日灼病等。
传染性病害常见症状主要有:变色、受害后植株的局部或整侏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如花叶、红叶等。斑点、白斑、条斑等。另外所表现的还有腐烂、畸形、萎蔫等症状。
真菌病危害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寄生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
病毒所致危害主要表现为全株性的皱缩、花叶、黄化,局部的有坏死斑、丛枝、巨芽、巨花等。
细菌所致病害的特点是病部溢出菌浓,常见症状主要要腐烂、畸形、溢浓、线虫引起的主要有植株生长缓慢、矮小、色泽失常,籽粒变成虫瘿,根部肿大等。
三、 植株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主动传播 有鞭毛的细菌和产生游动孢子的真菌,可在水中游动,线虫可在土中蠕动,真菌孢子可自行向空中弹射,传播距离、范围有限。
气流传播 病原物产生的孢子随气流传播,速度快、距离远、涉及面广。
雨水传播 细菌产生的菌浓,真菌产生的孢子堆,经雨水冲刷反溅扩散,在田间较大范围传播。
昆虫及其它生物传播 许多病毒病由昆虫(蚜虫、飞虱)传播。
人为传播 农事活动为病原物的传播、生存、繁衍提供方便之门。
四、 农业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一是要坚强以农田系统为基础的作物——有害生物——天敌——农事活动等相互关系的生态学研究,以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据研究,天敌与抗性的综合控害作用超过80%;二是充分发挥作物本身的抗逆作用,通过培育和选用抗性品种,改进栽培措施等,将作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三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通过作物的合理布局,间作套种,选用生物制剂等,创造天敌生存与繁殖的最适条件;四是采用多种调控措施破坏有害生物的栖息、繁衍、生存条件,同时创造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条件。
发展生物制剂,少用化学农药,生物制剂对人畜及生态环境相对安全。如BT制剂,抗病毒制剂,白僵菌,昆虫性信息素的防治应用,植物原性农药,调节剂及拒食剂等。
利用高新技术控害,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将抗性基因导入作物体内。培育抗性品种,将其它基因导入微生物体内,增加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
将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切实纳入可持续农业生产之中,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生物资源,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及布局等,保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化,通过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和综合防治技术,尽可能地减少外部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人为地建立起综合控害体系,保护农作物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举,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与保护有益生物兼顾,从而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作物产量持续达到最高,质量达到最好,生态环境持续稳定的可持续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枯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这些防治各有特点有的偏重于限制危害害虫的传播为害,有的恶化害虫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的抗性,有的利用天敌杀灭害虫。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的解决害虫问题。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业生产全局考虑,根据害虫种类,作物特性,耕作制度,有效生物及环境条件的辨证关系,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其互相补充、彼此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防治体系,经济有效地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保护作物获得稳产高产。
一、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到本国,从本国传到国外,或传出后限制在本国内传播的一整套措施。
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 有计划、有步骤的摸清各地病虫害的分布范围,病虫种类,为害情况,把本地区没有的列为检疫对象。
检疫机构 国内检疫是各地植物检疫机构伙同邮局、铁路、公路、民航等有关部门,根据检疫办法和检疫对象名单执行植物检疫,防止局部地区的危害性病、虫、杂草向外蔓延。国际检疫,是海关对出入境的农产品等物品进行检验处理。
二、 农业防治法是通过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其防治技术方法是:
1、 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深翻改土,铲平沟坝荒坡,植树种草等,杜绝害虫的策源地。
2、 实行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控制种群数量。
3、 深耕深翻,通过机械杀伤,暴晒,鸟类啄食等,消灭越冬虫、蛹。
4、 畜类厩肥等农家肥料,经过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
三、 化学防治
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主要防治手段是:
1、 化学防治的优点:高效,使用少量杀虫剂即可获得良好的杀虫效果;杀虫速度快,短时间内即可杀死害虫;使用简便,投资较少。
2、 缺点: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应用广谱杀虫剂时,在防治害虫的同时,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
3、 杀虫剂的种类:根据药剂进入虫体途径和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胃毒作用 将化学农药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制成毒饵,害虫通过咀嚼口器取食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
触杀作用 药剂与虫体接触后,经昆虫体壁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
内吸作用 施用杀虫剂后,被植物体内吸收,使植物带毒,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
熏蒸作用 杀虫剂在较低温度下气化,有毒气体经害虫气门进入虫体而死亡。
拒食和忌避作用 害虫食后食欲减退,停止进食而死亡,或闻到气味后避食。
不育作用 害虫取食后作用于生殖系统,造成害虫不孕不育。
4、 合理使用杀虫剂
合理使用杀虫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对症用药 根据田间害虫发生的种类和特性,按杀虫剂的性能,选用对口药剂防治害虫。
适时施药 在害虫的幼龄时期施药,既高效又省药,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施药,精确掌握用药浓度和用量,根据害虫对象(种类、虫态、虫龄)作物类型,作物生育期及施药方法决定,根据经验推荐用量、确定浓度。
恰当施药 根据所用药剂的特性,害虫发生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施药方法,才能达到防治效果,用药量少,药效持续时间长。目前推广的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对防治作物体表为害的害虫具有仿效好、省药、省工的优点。
科学混用 能扩大防治范围,增效和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的特点。
交替施药 同种作物长期连续使用一种农药,害虫易产生抗药性。
四、 生物防治法
利用有益生物及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农业害虫,称作生物防治。
(一) 食虫昆虫的利用
捕食性天敌 最常见的如蜻蜓、螳螂、瓢虫、食苍蝇、蜘蛛、捕食螨类等。
寄生性天敌 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害虫体液或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致死,如寄生蜂、寄生蝇。
利用生物防治的途径,是保护当地天敌昆虫大量繁殖、释放,引进国外天敌昆虫等。
(二) 病原微生物利用
细菌类目前广泛应用的杀虫细菌是苏芸金杆菌、松毛虫杆菌等芽孢杆菌类,可防治菜青虫、玉米螟、松毛虫等害虫,此杀虫菌对人畜、作物、水生动物无害、无残毒,并可与化学杀虫剂混用。
真菌类 目前主要用白僵菌、绿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玉米螟、松毛虫等数十种害虫。有很好的效果,禁用于养蚕区。
病毒类 病毒对害虫寄生的专化性很强,主要针对鳞翅目昆虫。
五、 物理机械防治法
应用各种物理因子、机械设备,以及多种现代化除虫工具来防治害虫的手段,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如常用的频振式杀虫灯。目前主要采用器械捕杀、诱集、诱杀,以及阻隔法、温湿度的应用等方法防治。
六、地下害虫(蝼蛄、蛴螬 、金针虫类)的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深翻土壤,耕作细作,可压低虫口密度15%~30%,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调整茬口进行轮作。施用腐熟农家肥,可减轻蝼蛄、蛴螬的危害。水浇地可结合作物生长的需要适当灌溉,能抑制地下害虫的危害。适当调整作物播期,可减轻受害。
2、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50%辛硫磷为种子量的0.2%~0.3%,40%甲基异硫磷为种子量的0.2%,除上述药以外,乙嘧磷、奎硫磷等拌种亦可,拌种前药剂加水量为种子量的5%~7%。
相关热词 : 农业昆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