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我在两年前开始有资格指导博士生,去年开始招生,但是对于如何做好博士论文,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这段时间我在密集参加公共管理学科博士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对于博士论文长啥样、博士论文有什么通病和如何写好一篇博士论文等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一次博士论文的预答辩会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朱德米教授反复“兜售”他的“五有”理论,强调博士论文要具备五个要素,分别是有问题、有理论、有研究设计、有研究方法和有数据。对于他的这些观点,我深以为然,并认为可以作为衡量任何一篇博士论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从参加答辩的博士论文来看,在论文选题、谋篇布局、理论创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行文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致使论文的开题或预答辩无法通过。即便是勉强通过的一些博士论文,也需要伤筋动骨地彻底大修,才有可能在后评估、盲审和抽查等环节幸免于难。当然,也有一些博士论文写得精彩,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1论文选题
研究问题的选取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并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对最新的政策动向了如指掌,不能一问三不知。博士论文固然强调理论导向,但是切记不能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否则就可能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开放而包容的学科,本身就是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因此她对其他学科的“闯入者”可以说是来者不拒。但是,获得公共管理学科的博士论文,不能完全无视这个学科的问题、理论和文献,仿佛进入“无人区”一般。
当然,如果完全是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那么就失去了学科意识,自然得不到学科专家的认可。因此,研究要同公共管理学的大问题相对话,同其经典的理论相对话,同其核心的文献相对话,反客为主地融入公共管理学科。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创新
兰州大学的吴建祖教授指出,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要具备三个特征,分别是权威性、相关性和前沿性。对此,我深以为然,因为参考文献的水平决定论文的水平,也反映作者的品位。参考文献要和高手过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关注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所完成的研究,而不是和阿猫阿狗过家家。此外,参考文献还要有中心和边缘,最核心的对话文献要明确和不遗漏。参考文献要紧盯前沿,至少要有近两年的研究,最好有新鲜出炉的已录用论文(forthcoming)、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和会议论文。
研究综述要像武侠小说中行走江湖的大侠一样,知道武术分为哪些门派(华山派、峨眉派……),每个门派有哪些掌门人和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关系和特点是什么,以及如何才可以打败他们。研究综述的大忌是包罗万象和一一罗列,缺乏总结和批判,成为毫无判断和识别能力的“传声筒”,对任何文献都来者不拒,既抓不住重点,又无法明确研究贡献。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和可视化软件的应用日益流行,但是它们不能替代定性文献综述,也不应作为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不能是像狗皮膏药一样罗列,要考虑直接相关性,否则就可能导致和后文“两张皮”,为了达到合法性而缺乏可用性。比如,政治话语不应作为理论基础,但是可以在论文开篇加以铺垫。再如,泛泛而谈的治理、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等概念尽量慎用,即便使用也要和权威文献对话。对理论的介绍要到位,并且要结合研究问题来探讨它们同论文研究主题的关联性,最好是据此发展理论命题和研究假设。
理论创新要开宗明义,要旗帜鲜明,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避而不谈。论文创新点的凝练要到位,不能胡乱搪塞。比如,研究对象、研究单位等的独特性,一般不能作为创新点。创新点的数量一般是三个,超过就略多而不切实际,太少则工作量不够。
3 研究设计
在论文开题时,研究设计的问题最突出。如果写论文是盖房子,那么研究设计就是“施工图”,要明确什么节点干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结果。研究设计不能还停留在“设计图”,只是说明“效果图”长什么样,而没有明确具体做什么。
如果可以,单列一章研究设计,讲清楚研究设计背后的方法论争议。有清醒的方法论意识,对于博士论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博士论文要对研究设计有一定的自觉性,特别是方法论层面的反思,而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时下研究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在于像十年前那样没方法和无规范,而在于同学们醉心于奇技淫巧,被淫巧的研究技术牵着鼻子走,反而丧失了判断力,对研究方法驾驭不住。研究方法是工具,为了方法而方法,就相当于本末倒置。比如,拘泥于政策文本分析,就错过了丰富鲜活的政策实践,对政策的研究因而悬浮和空洞。
一些博士论文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不下六七种研究方法,对研究方法的排布完全不考虑逻辑关系。比如,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把系统分析、比较分析这样的方法论同访谈法、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并列起来。
混合研究设计的使用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个趋势。但是,在不同研究方法的轻重、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硬伤。似乎只要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就是混合研究设计,但是这些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却搞不清楚,简单拼凑的痕迹明显。
除非是做历史研究或有档案资料使用,否则不应写“文献研究法”,因为任何研究都要接触文献。如果是政府文件等资料,可以说使用的是二手数据分析法。
在质性研究中,大量博士论文清一色地使用扎根理论,毕竟这可以反映工作量。但是,扎根理论却犹如一盘散沙,散下去而聚不起来,真正收放自如的少见。一些论文在编码过程中的提炼和抽象不够,对提取的主题进行命名缺乏想象力,无法得到专家首肯。
定量研究一定不能存在明显的硬伤,否则就可能要推倒重来,乃至导致颠覆性后果。比如,测量变量的指标或问卷,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真正做到有理有据和自圆其说。再如,数据分析方法一定要用对技术,不能张冠李戴地错用和滥用,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5 谋篇布局
博士论文一般分为绪论、理论、研究设计、结果、讨论、结论等6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减章节,如研究结果可以分几章,或者把讨论和结论合并,如此等等。每个章节的标题应该尽可能有概括性和表意性,不能词不达意。
一些博士论文把本应放在单独各章的内容混为一谈,看似融为一体,实则逻辑紊乱,乱了阵脚而没有章法。当然,也可以参考北美博士论文的一种通行做法,论文由三项独立而相关的研究构成。不过即便如此,也需要头尾相连而自成一体。
一些博士论文存在明显的虎头蛇尾,对策建议专设一章,但是只有两三页,和前文研究“两张皮”,似乎不经过苦心孤诣的研究,也可以拍脑袋得出这些对策建议。结论部分往往是专设一章,但也是两三页,寥寥几笔,简短罗列观点,往往语焉不详。
6 行文
博士论文是“八股文”,讲究规范和洗练的写作,但是并不排斥文采斐然。一些论文的文字缺乏精雕细琢,长篇大论比比皆是,往往一段话跨两页,一句话四五行,从句套从句,就像毛泽东批评的“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论文要有画面感,通过图和表来呈现、凸显和总结。特别是做实地调研的,可以通过图片和表格来做到图文并茂。换言之,作者去调研时发的朋友圈,其中的一些图片是可以放在论文中呈现的。
论文要详略得当,取舍有度,能够舍得“割肉”,分清楚哪些是应该放在正文,哪些是应该放附录的。对于过程性的推导、研究技术的介绍等“细枝末节”,可以在不影响研究严谨性的前提下在附录呈现。
不是所有博士论文都存在这些问题,一篇博士论文也不会存在所有这些问题。但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同学们将来做什么工作,博士论文都是你不应轻视的最重要作品,因此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用心投入方能有所回报。希望同学们在准备和完成博士论文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避免留下硬伤而难以收场。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 公共管理研究。
⚪作者:马亮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