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工程建筑

您的位置 : 首页 > 论文范文 > 工程建筑 > 正文

近代闽粤侨乡建筑赏析

中国华侨绝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人,其中分布在东南
亚一带的华侨以闽籍为主,而拉美地区则多为粤籍侨民为
主。清末洋务运动开展以后,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从“弃
民”至“侨商”的转变,以及华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都
使得华侨回国掀起了一个高潮。华侨将侨居国的文化带回
家乡,融入本土文化,最终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
在侨乡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侨乡建筑,其显著特点是
直接引用西洋建筑的结构形式、细部构件、建筑材料。
这种建造方式与本土建筑结合在一起,并遵从于当地的
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产生出新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
展现出的是一种民间建筑文化,代表西方文化与闽粤本
土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
普通民居虽然在形式上也或多或少搀杂着多种文化
表象,但不具备典型性。只有粤中“庐”、“碉楼”以
及闽南的“骑楼”,由于集中分布于侨乡,反映了设计
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所以说这几种建筑形式是代
表侨乡建筑的典型。
闽粤侨乡建筑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两类:西为体,中
为用,如碉楼;中为体,西为用,如骑楼、庐宅、华侨
民居等。
碉楼—近代和现代粤侨乡的标志
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侨乡人的富有渐渐为世人所注
目。为逃避兵匪祸患或水灾,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碉楼开
始大量的出现在侨乡。碉楼通常位于全村最险要的位置,
结构多以钢筋混凝土筒体,层数为3~7层,最高9层。
碉楼有着较为单一的使用功能,单肩负着村落标志这
个强大的精神功能,在客观上需要独特的建筑特征。内部
空间简单,带来了形式上的自由。纪念碑似的独特性成为
追求的目标,西方中世纪城堡中的碉楼、教堂、市政厅上
的塔楼,由于在体形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使之成为侨乡大
部分碉楼创作的参照物。碉楼的形式多为中国传统式(早
期多用)、仿意大利穹隆顶式、仿欧洲中世纪教堂式、仿
中亚伊斯兰寺院穹顶式、仿英国寨堡式、仿罗马敞廊式、
折中式、中国近代式等等。
碉楼担负着村落标志这个强大的精神功能,这体现在
碉楼的双重特性,即标志性和标识性。标志性:碉楼瘦高
的体形在侨乡的村庄田野中脱颖而出,并且因其与周边建
筑强烈的对比而使其具有纪念碑似的感染力。标识性:因
其形式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式各样的风格流派,使其成为区
别其它村落的最好的标识体。
以广东开平县平原乡中心村的总图为例,我们可以明
显地看到碉楼以其在村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言确实几乎起到
了一个统领的作用。当我们把广东开平县平原乡中心村的
总图与福建客家土楼或广东潮汕圆寨这类具有浓厚边界原
形特色的村落形制比较的时候,在那种中心与边界、开敞
与内敛、张拉与收缩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
种截然相反的文化类型的区别。
碉楼对村落的统领性只表现在视觉上,虽然我们在村
中村外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轻易地看到碉楼,但碉楼本身
并没有反过来影响到村落的平面布局。从平原乡中心村的
总图中我们看到所有的民宅和道路的排列依然具有强烈的
方位感,正南正北,排列整齐划一。但西方传统城镇的布
局中,地标中心作为平面构图的绝对控制点,对道路、建
筑单体的朝向至关重要。所有相关道路指向地标,是西方
传统城镇布局的主要特征。
有全文


相关热词 : 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上一篇 : 邵伟华大师怎么样?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