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Ei/ISTP/SCI会议

您的位置 : 首页 > 职称新闻 > Ei/ISTP/SCI会议 > 正文

最近发生了了不得大事,将影响中国数千万科技工作者和在读研究生未来的学术生涯——近日,科技部在官网公开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下文简称“措施”),对全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了全面且具体的改革方案,涉及论文发表、各类国家级科研科技项目评审、科研单位的工作绩效考核、各类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制度等中国学术群体的全方位活动。

医生不用发SCI了?别闹,政策的出发点你没读懂!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

小编将科技部此次发布的“措施”中与每个人的学术生涯最为相关的条目摘录了出来,并附上简要解读——每个科研人的学术生涯,或许都将会面对这些改变:

1. 发表“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得到重视

(一)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2. 医生和工程师们或可摆脱“论文枷锁”

(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3. “三类高质量论文”或将取代“SCI 论文”成为未来中国学术界的关键词

(三)……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以下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上述期刊、学术会议的具体范围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确定,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由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或技术领域选定。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发挥同行评议在高质量成果考核评价中的作用。

4. 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请方式、评审规则和评价标准都将改变

(四)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论文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

(五)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课题),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5 篇。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重点填报代表作对相关项目(课题)的支撑作用和相关性;在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环节,重点考核评价代表作的质量和应用情况。

5. 国家级实验室的论文评价:质量>数量

(八)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注重评估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20 篇。

6. 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或将迎来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九)对于技术研发类机构,注重评估在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绩效,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十)对于社会公益性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十一)对于基础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代表性成果水平、国际学术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40 篇。

7. 中国本土期刊将获得大力扶持,中国自己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也将诞生

(十九)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领军期刊建设,培育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8. 水刊和野鸡期刊将被列入“预警名单”或“黑名单”

(二十)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9. 论文发表费用将受到严格限制

(二十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 2 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十二)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二十三)在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项目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论文发表情况的核验。

(二十四)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以及与项目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审核;对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论文,要从严审核、加强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10. 发表论文不再受到奖励

(二十五)开展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

除去上述条目外,“措施”还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等转化和支撑机构的评估、国家科技奖励与人才评选计划改革、严查论文挂名现象、舆论导向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全文链接:

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消息一出,朋友圈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者高呼SCI苦民久矣,斩断SCI我辈快之;另一者质疑SCI之外,尚有公平指标乎?难道我们要倒退到关系至上的黑暗时代?某位教科研的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说了他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们的学术界是否有“唯SCI论”的桎梏?

答案很明确,有。发SCI以影响因子乘以系数发奖金,是大部分三甲教学医院的科研政策,如此赤裸裸的功利导向,明显与科学的初心背道而驰。所以,破除“SCI即一切,IF分高下”的盲目推崇,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第二,如果没有SCI评价标准,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公平选拔人才?

答案是,目前没有。所谓不破不立,破完便要立。打破唯SCI论之后,必须同时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国家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不是中文期刊借此强势崛起了?别闹了,中文期刊们水平什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牌学术期刊沉淀百年的底蕴和口碑,并非顷刻间就能沧海桑田,改朝换代。

第三,文件本身表达了SCI无用的观点了吗?请大家亲自读一读,不要人云亦云。

文件确实指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但是并非提倡SCI无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该一刀切,需要区分基础、应用等不同研究类型采纳多维度指标,论文只能作为其中一项参数。文件的出发点三观无比正确,引来别样解读的根源,在于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不会做科研,也希望身边的人可以放弃进步,同流合污

科研成果优秀,已经优人一步的同学,不要沮丧。科研评价将告别注重“量”的时代转而强调“质”:代表作制度和同行评议的推行,会让学术回归原本的真实——灌水N篇不如代表作1篇。科研举步维艰,大家不要盲目乐观。

医学和科学圈都是意见领袖主导的社群生态,人才帽子、科学奖项,科研基金永远无法脱离学术论文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头部的科研受益者而言,什么都不会变。在腰部的临床骨干们,科研压力会有所减轻,可以让大家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擅长的领域,这对医疗而言无疑是件好事。至于食物链底层的医生们,放弃本就深恶痛绝的劳什子,似乎来日可期。

那么,国家究竟是想反对SCI,还是计划取而代之?政策第七条便是: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

医生不用发SCI了?别闹,政策的出发点你没读懂!

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是在国际范围内有行业影响力的中国人自己的英文期刊,很显然,中国期刊≠中文期刊,英语还是科研交流的通用语言,《措施》提到要鼓励创办高起点的英文期刊,同时提高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的质量。

期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耕耘,在SCI的规则下,我们可以后来居上,未来在国人自己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评价体系内,一样能够游刃有余。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中国期刊进入世界影响力范围,被国际同行认可,而不是中国人局限于发中文期刊,与世界学术交流全面隔绝。

多维度的学术评价体系将塑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医学学术氛围,SCI低分灌水以量取胜的时代就要过去,接下来是学术代表作和同行认可的质优体系。

整理来源:解螺旋,科研圈


相关热词 : 医生不用发SCI了

上一篇 : 摆脱SCI崇拜,学者呼吁:优秀成果发国内期刊!

下一篇 : SCI从阅读到写作"硬核通关"指南在这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