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硕士论文3800字(一):提高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首先从系统观、市场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认识;然后结合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针对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中存在的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了一些基本经验,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加强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观点,但很少结合具体专业培养细节来全面展开讨论,本文结合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全面地探讨提高培养质量过程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新形势下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认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随着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不断增加,如何通过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是当前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新形势下的工程硕士培养问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对当前工程硕士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以便更好把握其本质。
1.系统观
工程硕士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整体或全局观念来协调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体系的功能达到最优,才能保障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使服务对象满意。在这方面,文献[3]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主客体的角度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对各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优化措施;文献[4]将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工程硕士教育中,提出了工程硕士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及实施要点,文献[5]对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展开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统计结果对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这些研究工作都为全面系统认识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市场观
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多来自于企业和个人,培养单位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回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较好的服务,客观上就形成了市场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关系。文献[6]中阐述了工程硕士教育向分权化、引入经营方法的趋势发展,并论述了市场环境下工程硕士质量的本质属性——适应性、工程硕士质量的核心——技术创新等问题。鉴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市场化特征,有必要借鉴市场调节机制来指导提高培养质量措施的制定。
3.科学发展观
市场在变化,技术在进步,工程硕士培养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进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因此,对待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以便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二、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特点
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电力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a除了具有进校不离岗、人员分散等常见特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还具备一些较为独特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时间紧且安排困难
电力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要求非常高,对于特定岗位员工的工作时间安排较为严格,不允许也不容易轻易调整,这些员工的工作时间紧张,学习难度也非常大,空余时间往往还和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冲突,给教学安排带来较大困难。
2.培养方向涉及领域广
根据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需要涉及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领域,这些培养方向都是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就给工程硕士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增加了难度。
三、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法的探索
1.加强基础平台建设
工程硕士培养和工学硕士的培养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仅在工学硕士培养方案上稍作修改就搬来使用是不合理的。为了加强工程硕士培养,我们首先在工程硕士培养的基础平台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已与葛洲坝集团公司等多家电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还为研究生培养建立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平台和工程硕士网络教学平台,这些基地和平台的搭建为保证工程硕士的特色和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增强服务意识,从全过程抓质量
工程硕士是服务性质的教育,因此必须为学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帮助其尽快按要求毕业;工程硕士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盘考虑,力争将每个细节做好,以下是三峡大学(一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有效方法。
(1)生源管理。在生源方面,我们主要面向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项目合作单位招生,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优先招收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这些学员学习目标明确,以便所学知识能最终解决本单位的工程技术问题。由于部分学员基础较差,我们会提供考前辅导助其通过入学资格考试。
(2)培养过程管理。按照工程硕士“厚基础、博前沿、重实用”的培养原则,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加导师组的指导模式。校导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具有优势,主要帮助学员解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指导工作;同时,为了切实把好质量关,由导师组对每个学员的各个关键培养环99:面负责,学员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必须在导师组全体成员监督下完成。
在开题方面,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员围绕合作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或企业攻关技术难题等来拟定论文题目,并由导师组对其难度和可行性进行评审通过后才能确定,这样可克服学员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不接轨的不足,也可保证其在有限时间内能顺利毕业。
在教学方面,为了保证质量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队伍。主要由“双师型”教师担任,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了较多“双师型”教师,他们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備实践教学的素质,有效保证了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质量。
2)教学内容。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结合工程实际注重实用性,又增加了前沿技术的选修课,例如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加开了“嵌入式系统开发”、“数据挖掘”等课程。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涉及领域广的问题,对每个方向都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同时选修课又可以打通来选,这样既有助于学科交叉,又可减少课程门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习时间难以协调的问题,
我们在工程硕士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集中授课之前通过该平台提前与学员沟通,协调集中教学时间,尽量保证大多数人能参加课程的集中教学;对于无法集中授课的课程,可以协调好时间后派老师到各个教学点分散授课;对于前两者仍然无法参加的学员,采用企业导师监督下远程观看教学视频录像的方式来实现,但考试方式同样严格,以保证效果。在授课时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员的互动,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教学过程管理,我们主要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平台辅助下完成。首先在入学时对学员提出明确要求以及学习进度安排,对于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毕业答辩等重要环节,系统都会按时间节点通过管理平台提前提醒,各个环节的评审都在校内导师组和企业导师组共同参与下完成,严把质量关。近年来由于各个环节质量控制到位,培养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委托培养企业一致好评。
3.突出特色,勇于创新,持续改进
我校地处中国水电之都宜昌,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办得很有特色和影响力,学校注重加强和相关企业和校友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工程硕士教学的方式,注重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在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其实,特色的形成主要源于强烈的服务意识,根据市场、企业和学员的需求不断开拓创新而实现的。为了解决生源问题依托学校水电特色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我们建立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平台和工程硕士网络教学平台,这些都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后提出的解决方案。
改革永无止境,我们不仅对在学学员经常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足之处,还对委托企业、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更好地改进培养质量。近期为了满足更多企业的员工培训需求,推出了灵活多样的工程硕士学习方式。(1)取学位证书和工程硕士结业证书;(2)仅取得工程硕士学习结业证书;(3)参加旁听取得工程硕士课程单科合格证书。这些模式可更灵活地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机会,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方式,也为学员减少了学习上面临的困难。
四、结论
本文在借鉴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我校在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经验,以供同行参考。总而言之,关键在于端正认识,加强服务意识,建好服务平台,全方位抓好培养质量,不断改革创新,办出特色。
电气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特点,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提出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应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结合三峡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从生源选拔、课程体系制定、论文指导、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探索。
关键词:电气工程;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2010年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自选课题(课题编号:2009-ZX-075)的研究成果。
我国自1997年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教育飞速发展,到2009年全国已有223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34个专业领域招收工程硕士85729人,累计招生达到48.37万人。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持续保持较好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各培养单位密切关注的焦点。工程硕士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学员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因此选择最合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
一、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科学地选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立足于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因此,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从生源的组织、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指导、教学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方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工矿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补充的难题,同时又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相结合,发挥企业技术研究平台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源相对集中,90%以上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是电力企业),其中70%以上的生源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以整班建制送培的,生源质量一直不错,一般是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是企业的中层或准备培养为中层领导的人员,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应用、管理和决策能力。同时,在电力行业有一批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在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可以与学校的教师共同承担硕士生导师的职责,真正形成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而培养单位的许多教师大都对电力行业情况比较熟悉,承担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在工程硕士的培养和论文指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特点,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培养单位与企业双方可以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进行紧密的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和校企联合。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不离开工作岗位,又实现了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同时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到生产一线,弥补现场理论研究条件较弱、学校对生产实际了解不足的缺陷,实现培养单位与企业的“双赢”。
二、校企密切合作。双向参与,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与湖北省电力公司在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了生源选拔、教学计划制定、论文指导等培养全过程,有效地保证了培养质量。
1.生源组织的“企业推荐”制度
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在招生环节电力 毕业论文,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遴选优质生源。
(1)企业做好初选推荐工作。学校通过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下报名通知,由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招生报名条件,结合企业需求做好初选推荐,选出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源保证。
(2)学校做好GCT考前辅导工作。企业初选的学员通常都是企业各部门的技术骨干,部分还是领导者,承担着企业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而要进入工程硕士的大门必须通过全国GCT联考。因此,在企业初选出报名人员后,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对初选人员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做好考前辅导工作,提高联考成绩,也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双方共同参与做好专业综合测试工作。把全国联考和学校自主招生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做好招生第二阶段的专业综合测试工作。由学校和企业两方面人员组成面试小组,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点考察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有吸纳企业的录取意见。通过校企的共同把关,全面提高生源质量电力 毕业论文,为企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订单”培养制度
在电气工程硕士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省电力公司需要,双方协商决定。
(1)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省电力公司的实际需要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实行“订单式”培养,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例如开设了“面向21世纪电力科学技术讲座”、“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等课程。
(2)实施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解决工学矛盾。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多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校根据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供的时间段安排集中授课,学员直接向人力资源部请假。既避开了企业生产的高峰期,又保证了学员的出勤率。
(3)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建立了面向工程硕士培养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除了教师集中面授以外,将重要的课程或学位课制成电子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员下载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论文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根据实际需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均采取“双导师”制度,聘請企业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从事工程研究的专家担任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在学位论文的进行过程和撰写阶段,学校导师侧重于指导学位论文的理论升华,把握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而企业导师则侧重于提升学位论文的工程应用价值,引导和帮助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工作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密切结合。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完善企业导师的评聘机制,避免论文阶段学校导师放任不管、全由企业导师包办,又要防止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的两种极端。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4.论文答辩的“质量评估”制度
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是对工程硕士学员所学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1)在论文选题上,立足于实际,不仅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且要根据学校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和学员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来选题。努力做到论文与企业的研究项目或新技术应用相结合;论文与学生从事的技术工作相结合;论文与导师和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相结合。“’
(2)在论文进展过程中,加强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的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3)在论文评阅和答辩中,实行匿名评审制度、预答辩制度,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并规定工程硕士生进行论文答辩时的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必须聘请企业里长期从事工程实践和研究的高级工程师参加,确保论文的质量。
(4)在学位授予方面,严格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员,坚决不授予学位,保证学位的质量和含金量。
5.课题研究的“学术助手”制度
对于进入论文课题的工程硕士,我校为其配备了“学术助手”。“学术助手”一般由与工程硕士同一导师、承担相近课题的研究生担任。工程硕士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可得到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导师的压力。与此同时,有助于校内外研究生相互学习、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工程硕士一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承担过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因此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在校研究生强,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没有在校生好,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则正好相反,他们大多数由应届本科生直接考取,缺少实践经验,但基础知识扎实,特别是数学功底要好一些,在理论分析、数学推导方面有優势,因此二者可以互补。
三、企业参与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工程硕士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校企双方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建立了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
(1)在共同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权,互相协调,统筹兼顾。学校重点监督课程阶段的教学效果、学位论文阶段的规范,省电力公司重点负责对现场教学点的学习组织、考勤等管理。
(2)实施双班主任制度,即学校和企业各负责选派一个有经验的人员作为班主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论文进度,监控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成立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必须有一名企业专家参加),负责对该领域的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培养全过程及各个工作环节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指导,加强对工程硕士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实践证明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电力行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骨干和工程管理人才,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效应未能体现。高校往往把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作为增加培养经费的一种方式,而企业送培的工程硕士也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未能体现以工程硕士培养为平台的校企产学研合作,缺乏广泛与深入发展的可持续性效应。